中华经典 | 柳宗元《江雪》(康震)
【往期选链】
“中华经典资源库”是一个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为贯彻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启动的重大项目。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讲解专家: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后半生在流放、贬谪之中度过的,在这个阶段写出了很多精品佳作
柳宗元少年得志,出身望族——河东柳氏,十分出名。柳宗元这个人很聪明,在年轻的时候文章就写得好,擅长辩论,博览群集,用我们现在话说,他博古通今,朝野上下士大夫里对于年轻的柳宗元都是另眼相看,特别是那些王公大人对他更是青睐有加,很青睐他。
他30岁出头的时候就做到了礼部员外郎,属六品,这很不容易了。而中进士科的时候他也才20多岁,所以我们说他少年得志,他最得志的时候就是他做礼部员外郎的时候。他和当时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他们参与了一个政治的革新运动,我们今天且不对这个运动做过多的解读,只是说当时的皇帝叫唐顺宗,唐顺宗有大志,要改革朝政,但他身体多病,所以他让当时的一些年轻的官员致力于这个革新运动,柳宗元和刘禹锡也就参加了这个运动。
但是后来唐顺宗很快去世了,这个政治的革新的运动也就就此打住了。关键是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的唐宪宗和他父亲不是一个政治派别的,柳宗元等人从事这个政治革新运动并无错,但是他的队没站好,甚至当时唐宪宗尚做太子的时候,在要登基做皇上、已经立为太子了的这个事上,柳宗元的政治派别与他在意见上是对立的。所以顺宗去世之后,树倒猢孙散,宪宗继位就开始打压当时顺宗朝的这批人,当时有所谓的著名的八司马,纷纷被贬谪,永不续用。这就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了,这并非说他的这个政治革新运动是对还是错的问题。因而当时刘禹锡和柳宗元都被贬谪到偏远的州郡。
柳宗元先是被贬到了永州,做了十年的永州司马,后来又被贬到广西的柳州做了刺史,高一级了,刚才说的司马是永州市的副市长,现在到了柳州做刺史,相当于柳州市的市长。他在那儿又待了四年,柳宗元就死在了柳州任上,换句话说他贬谪和流放的时间长达十四年,死的时候大概是四十七岁,也算是英年早逝。柳宗元从他30岁出头在政治上达到巅峰状态那一刻起又很快地摔入了谷底,后半生都是在流放、贬谪之中度过的,也恰恰是在这个阶段他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精品佳作,像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包括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江雪》都是在他被贬谪时期所创作的,还有很著名的《黔之驴》,所以人们就把柳宗元这一时期的创作概括为贬谪文学,且这时期他的创作就被概括为唐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贬谪文学的阶段。
柳宗元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
充分地展现了这首诗表面的冰清玉洁的美和内在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人格
了解了以上情形,再来看《江雪》,恐怕就有不同的感觉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和“万”都是用了最大的数字单位,其实就是说所有的路上都见不着人,所有的山上都见不着鸟,若说得绝对些,就是指这个世界一切都不存在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就只能看见一个老头儿披着雨衣,在江心那儿拿一钓竿,正在“独钓寒江雪”。大家可能疑惑那不是钓鱼吗,为何说钓寒江雪呢?的确,他正在钓的不是鱼,而是在钓自己的心情。他钓上来的是一捧雪,但他那颗心甚至比那捧雪还要凉。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当他得不到社会群体和人群的呼应的时候,他当然就会处在一种离群索居的状态,他当然就会把自己孤立起来,而要把自己孤立起来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把自己保护起来。比如你想要证明自己有价值,那当然只能通过一种决然傲立的姿态来显示自己内心的高洁,这两个就像一张纸的A面和B面一样是分不开的。其实没有谁喜欢在一种离群索居中凸显自己的高傲——这种高傲是无奈的、是没办法的,人总得生活,总得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依据吧。
“孤舟蓑笠翁”,一条船、一个人、一根钓竿、一根线,伸到那冰窟窿里钓什么呢?他是希望能够钓上来点希望。可是,往往希望越大失望更大,他钓不上来什么希望。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给亲戚、给朋友、给故交、给老友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哀叹这儿生活的窘困,哀叹自己身上的病痛,哀叹环境的恶劣,哀叹自己在永州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希望能引起朝廷和朋友们的同情,施以援手,让自己重见天日,可是所有这些去信都没有得到他所希望的回应和帮助,没有人落井下石已是了不得了。
所以我想,通过《江雪》这首诗,我们到底要发现什么,表达什么,感觉什么,能读出来什么,它的确表达了柳宗元在彼时彼地的一个绝望、一个孤独、没有依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柳宗元能够写出这样一首诗,这首诗能够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所喜爱,并且进入到我们的教科书里,这就说明这首诗的深处体现着、蕴藏着柳宗元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被我们当代人所感知、所感觉、所体会,它必定能激发我们内心的一种需求和一种追求。而那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在绝境当中依然坚持自我的独立人格的一种精神,在千山万径都渺无人烟的情况下,柳宗元顽强地在描写着自己的人格,感觉着自己富于价值的存在,这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这也充分地展现了这首诗表面的冰清玉洁的美和内在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人格,这正是它的价值。
【收听】